梁中书知道生辰纲被劫,劫生辰纲的人有谁-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

水浒中生辰纲被劫过两次,第二次是晁盖,第一次是谁?

一、两次生辰纲被劫事件

生辰纲是啥?在水浒好汉嘴里有两种说法,第一种是:一套富贵!无论刘唐,还是公孙胜,在向晁盖谈及劫持生辰纲前,都这么说:“赠予保正一套富贵。”可当晁盖、吴用、刘唐和阮氏三雄决定劫持前,又变成了:“梁中书诈得钱物,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,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……”

从一套富贵到不义之财,生辰纲没变说辞变了。可见好汉们也懂得 “师出有名”的道理。毕竟生辰纲,其实就是“梁中书搜刮的,准备献给蔡京当寿礼的民脂民膏”罢了。所以梁中书对此,也是异常谨慎。除了因数目巨大外,还有一个原因,他自己是这样说的:“上年收买了许多玩器并金珠宝贝,使人送去,不到半路,尽被贼人劫了,枉费了这一遭财物,至今严捕贼人不获……”



也就是说,去年曾发生过一次生辰纲被劫持的事件,竟然至今没有破获。所以这第二次,梁中书派出了武功高强,为人谨慎的杨志,哪料却又被劫走!只不过这第二次是破了案,查出了晁盖等人。这才发生了晁盖、吴用、公孙胜等人逃上梁山,林冲火并王伦,梁山迎来了第二个时期,即晁盖时期。

这就是水浒中的两次生辰纲事件,一明一暗!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,为何要有第一次生辰纲事件?因为无论怎么看,这第一场都显得多余,随便一个理由,比如盗贼从生,且路途遥远,所以杨志出场……由此可见,第一次生辰纲事件是藏着玄机的!



二、对比两次生辰纲事件

这两次劫持生辰纲事件,可做个直观对比,虽水浒中把晁盖的第二次写得风生水起,又是吴用妙计,又七星聚义,但比起第一次来却弱爆了。因为第一次是谁干的?到水浒结束都没查出来。再看晁盖、吴用等的第二次,很快就露馅了!

有了这个对比,下面的问题,也就比较好理想了!其实这就要表达了一个意思:由于有过第一次生辰纲被劫,第二次梁中书选择了,赫赫有名的忠烈杨家将后代——杨志。但依然失败,这堪称是一个绝妙讽刺了!



道理非常简单,梁中书、蔡京代表着北宋朝廷,杨志从其祖先角度来言,是代表着忠于北宋的势力,但却还是保不住,这说明了啥?最形象的说法就是:连杨家将都保不住无能的北宋朝廷了。

通过对比和分析,虽能明白两次劫持生辰纲事件,要表达的意思,却依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,第一次劫持生辰纲的人是谁?真就沉入水底,不露面了吗?这完全不符合常理,因为敢做,且做出了这样惊天大事的人绝非等闲,这种人在北宋末年这般乱世,想藏都藏不住,为何却能不露痕迹?



还是先看晁盖等人,他们之所以没藏住,是因晁盖一贯招摇,江湖有名,而白胜却是好赌,结果被何清恰好看到他们担着枣和酒桶,而推测出,因而败露。显然若第一次劫持生辰纲的人马,也是如晁盖般是豪强阶层,必是躲不住的。而不如晁盖阶层的人呢?从白胜、吴用、阮氏三雄都尊晁盖为首来看,他们又没这能力或实力!

所以就只能把目光,从晁盖代表的豪强阶层,再向上看去,这个阶层属于北宋权贵层了,有一人显得分外扎眼!但若让他浮出水面,就要先看晁盖等人逃到梁山后的事情。



三、他浮出水面

晁盖等人被王伦迎接上山后,“众头领饮酒中间,晁盖把胸中之事,从头至尾,都告诉王伦等众位。王伦听罢,骇然了半晌,心内踌躇,做声不得,自己沉吟,虚应答筵宴”。

王伦最初是非常高兴的,但哪料听闻晁盖等劫持生辰纲又杀了官兵等后,就突然变了!晁盖没看出来,但吴用却看出了,道:“兄长不见他早间席上与兄长说话,倒有交情;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,捕盗巡检,放了何涛,阮氏三雄如此豪杰,他便有些颜色变了……”



王伦之所以变脸,是因晁盖等杀了官兵等,所以决定不收留晁盖一伙,但之前却是——王伦领着一班头领,出关迎接。晁盖等慌忙施礼,王伦答礼道:“小可王伦,久闻晁天王大名,如雷灌耳。今日且喜光临草寨。”。

那么生辰纲被劫持,王伦知道吗?必然知道,而晁盖等人突然前来,说句不好听的话,用脚丫子想,都能明白个一二。却为何转变的这么快?仅是因为王伦“嫉才妒能”?看下王伦的简历,是一个不及第的秀才,跟吴用是一样的。从林冲火并他来看,他根本不会武功,却为何能当梁山老大?



是柴进的原因!书中曾多次提到,柴进才是梁山幕后的资助者,即柴进一直控制着梁山,王伦只不过是他的代言人。再看柴进,后周世祖柴荣之后,北宋的权贵阶层,更让人奇怪的是,他不仅资助(控制)着梁山,还专一结交好汉,出手比宋江阔,还经常弄到府内养着,这需要多么大的资金!

故而柴进的嫌疑最大,理由概括起来,有三个。其一、站在柴进所处的阶层来分析,若柴进干出劫持生辰纲的事来,谁敢怀疑他?没有真凭实据谁又敢得罪他?且也就他有这能力和实力,推出代言人,自己隐藏在后面。



其二,王伦正是柴进的代言人,他是不及第的秀才(有头脑,作用如吴用),不会武功却坐梁山老大,显然他是第一次生辰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!因为他听闻晁盖等人的所作所为后,立刻变脸(吴用道:是因杀了官兵等),即,他根本不是因晁盖劫持生辰纲,而是怕把官兵引来,暴露出第一次生辰纲事件,让柴进也随之暴露。

其三、分析柴进本人,只有他最有动机,从他资助梁山,结交好汉等分析,显然是怀着复国念头,这自然需要大量资金,但却又不能大张旗鼓的,故而劫持生辰纲是必然选项!

水浒传:梁中书第一次献给蔡太师的生辰纲,到底是被谁劫走了呢?

水浒中杨志被开除,便是因为运输丢失生辰纲。但这不是第一次,在里面提过两次运输。第一次是由别人运送,但结果不如人意。等到杨志这次才着重描写,很清楚是吴用这群人拿走。并且标注智取,能够看到这次没有大伤亡。才有后来报告丢失,杨志被革职。那么第一次究竟是谁劫走,最后都没留活口。最后都没能抓住凶手,贼人将此事做得很隐秘。但是在其他人的推算中,还是可以排除一些人选。



那次被劫手段残忍,没有活口。并且打听到当时是在半路拦截,但这个半路不是路途一半。因为追查很久,依旧没能查出在哪被劫杀。只能用半路来代替,最后死的地方应该是抛尸的。那里没人烟,是劫徒将其杀死丢过去。线索断了, 不知道是哪些山贼。但杨志曾说过,他们当时没有走水路。一直都是在旱路上押送,那么排除在水上作案的贼人。还经过八座山,与这山上的强人有无联系。


在二龙山的鲁智深众人,一开始还是邓龙掌权。如果拿下生辰纲,证明此人实力还可以。但最后被鲁智深用计谋撂倒,上位寨子里没那么多钱。证明不是二龙山干的。桃花山又是李忠这群,为人胆小谨慎。不敢胡乱行事,这个山头也可以排除。而且出名的山头,干一票这么大的。他们会向外宣传,毕竟是威慑大家的好机会。名气还是很重要,有名气才能壮大。


没有宣传出去,证明不是有名气的组织干的。但是太小的组织没能力,也不可能截下生辰纲。所以他说的这些地方,都不是真正劫货的人。他们应该有分赃的,最后才能消失。而且要有接应的人,那么有庄子的有大嫌疑。那个地方太容易藏东西,李家庄虽处于比较弱的地方。但却非常有钱,这点就值得怀疑。


他的心腹不多,只有后来的杜兴。两人之间必定有内幕,不然无关联却走到一起。只有利益,会让不相干的人相识。但是重要还是在府里泄密,不然不会知道路线。在得到便利后设下埋伏,也不难操作。而且目的也非常单纯,就是分钱。不是为了报复朝廷,大家想得太复杂,才没能揪出这两人。

杨志运送的生辰纲被劫,他在这一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?

水浒传中,杨志是一位武功极为高强的好汉,他祖上是杨家将,家传的武功他全都继承了,唯一丢掉的是官职,所以他一心想要为朝廷效力,想要重拾祖上荣光,为此他投靠在梁中书门下,一门心思为梁中书效力,只可惜丢掉了生辰纲,从此只能流落江湖。他丢掉生辰纲有自身的原因,犯了一些错误。

杨志知道路上不太平,之前梁中书给自己岳丈送礼时,便被贼人抢了,这次他非常重视,认真听取了杨志的意见。杨志为了保险,决定掩人耳目,让一些身体强壮的士兵挑担子上路,并且专门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赶路,凉爽的时候在客店中歇息,这让士兵们十分不满,颇多怨言。

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赶长途,非常疲惫,有怨言其实是很正常的,然而对所有的抱怨,杨志的做法是直接镇压,对他们拳打脚踢,这种做法只会激化矛盾。

如果杨志能够和颜悦色跟他们相商,并且约定了,完成任务之后额外给他们一定的赏银,相信士兵们不会对他那么抵触。

激怒士兵的后果是严重的,尽管他们不敢明着跟杨志翻脸,不过可以阴奉阳违,在走到黄泥岗时,士兵们便坚决不走了,而最终也是在黄泥岗出的事。

杨志犯的另一个错误是不该带上谢都管以及两个虞侯,这三人全都是太师府上的人,根本没有把杨志放在眼里。在临行时,杨志发现谢都管等人要同行,便不想去。梁中书打了包票,说路上所有事,都听杨志吩咐,杨志这才勉强答应。

尽管梁中书有吩咐,然而谢都管毕竟是太师府的老人,如何会真的听杨志吩咐?在走到黄泥岗时,便是谢都管为士兵们出头,要求杨志让他们歇息,结果白日鼠白胜挑来酒水,他们喝酒之后便人事不知了。

如果没有谢都管,士兵们对杨志敢怒不敢言,一门心思赶路,吴用的计策便不会生效。正面对抗的话,即便杨志不是对手,晁盖一行人也难免会有损伤。

读水浒中的杨志卖刀 分析杨志性格 与其后来生辰纲被劫 的必然失败的原因

杨志是有前科的,他在太湖失陷花石纲,只好杨志押运“花石纲”进京,在黄河里遭风浪翻了船,难以回京复任,只好逃走避难。后来,朝廷大赦罪犯,杨志就想到东京走门子,为此还不知从哪作弄来了一担财物——他心中一味想着为赵家效忠。
00宋朝是赵家天下,为赵家效忠倒还勉强说得过去。到了押解生辰纲,就纯粹是为梁中书效忠了。
00所谓“纲”就是成群结队的人押送货物。不义之财,天下好汉都在觊觎,人结得再多,也比不过天下好汉,晃盖不在黄泥冈夺取,生辰纲也是必失无疑。杨志自己对此也是有充分认识的“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,至今未获。今岁途中盗贼又多;此去东京又无水路,都是旱路。经过的是紫金山,二龙山,桃花山,伞盖山,黄泥冈,白沙坞,野云渡,赤松林,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。便兼单身客人,亦不敢独自经过。他知道是金银宝物,如何不来抢劫!枉结果了性命!以此去不得。”但他到底还是去了。
00虽说生辰纲必失无疑,但它的最后失落在黄泥冈也有其必然的原因。
00先说说杨志自己也看到了的。
00梁中书派杨志押送,其实并不完全放心,不然也不会叫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侯一起跟去了。这当然会影响杨志的统一指挥。杨志一听就回绝了,“……倘或路上与小人别拗起来,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?若误了大事时,杨志那其间如何分说?”可是他没有坚持到底。梁中书一句“我叫他三个都听你提调便了”,杨志就无话可说,愿意承押解生辰纲了。杨志也不想想,这又太师门下的人就这么好提调?结果,一个奶公,两个虞侯,一上路就在这伙人中不断起破坏性作用,最后在饮不饮酒上与杨志“别拗起来”,直接导致了生辰纲被劫。
00杨志既然看到了为什么没有坚持到底?说到底这是他为梁中书私人效力所致,他再了得,在梁中书面前总不敢逞强。他怎么敢在“恩相”面前“别拗起来”?
00有老都管和两个虞侯,生辰纲危险了。
00此外,杨志的运输工具不行。梁中书原先倒是主张用:“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;帐前十个厢禁军,监押着车;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,上写着“献贺太师生辰纲。”杨志却主张“不要车子,把礼物都装做十馀条担子,只做客人的打扮;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,却装做脚夫挑着;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,却打扮做客人,悄悄连夜上东京交付,恁地时方好。”这样真的方好?你这样扮做客商就能瞒过天下好汉?梁中书的办法倒有合理之处。读过金庸《碧血剑》都知道,袁承志要押解财宝上北京,他故意向各路绿林好汉炫耀,目的是为了挑起他们的内讧。生辰纲的财宝这么重,不用车而用肩挑,路途又这么遥远,人力受得了吗?杨志不懂人性化管理,这就成了杨志失陷生辰纲的根本原因。
00生辰纲上路了,藤条是杨志管理的主要工具,并辅之以腰刀、扑刀。打骂成了家常便饭,似此行了十四五日,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。这样,生辰纲非失不可!
00大家都知道汉代的飞将军李广,却鲜有人知道与他齐名的有一个程不识。李广带兵“人人自便,不击刁斗自卫”。程不识却“正部曲行伍营陈,击刁斗,吏治军簿至明,军不得自便”。然匈奴畏广,士卒多乐从,而苦程不识。在我看来,李广的部队冲锋陷阵一定比程不识的更勇敢,可是碰到晚上匈奴来动营一定抵挡不住;反过来,程不识的部队冲锋陷阵却没比不上李家军,匈奴人想乘夜动营却万万没有门。对此,司马迁曾有精当的评价:“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’,其李将军之谓也?” 当然,没有李广这样的人格魅力,就不能乱学李广,不然非覆亡不可。
00再回过头来说杨志,他初次带领这支临时抽调的队伍,根本没有在十一个“厢禁军”中取得威信。你杨志武艺高强,那关我什么事?你又没有给过我们什么恩惠。为了活命,没办法,只好挑担就是了。你手中拿着藤条,我们与你有什么好说的。因此一路上只好与老都管和两个虞侯嘀咕。天越来越热了,杨志却根本不知体恤士卒,索性乘热而行。士卒们就对老都管说道:“我们不幸做了军健!情知道被差出来。这般火似热的天气,又挑着重担;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,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;都是一般父母皮肉,我们直恁地苦!”都是一般皮肉?话说得真令人动情。杨志为了效忠梁中书,却不把士座当人!你手中拿着藤条,谁来向你诉苦?在愤恨还是积在心中。既然心中有恨,总有一天是会发泄出来的。
00这个发泄的地点就是黄泥冈。那天,“四下里无半点云彩,其实那热不可当”,“日色当午,那石头上热了脚疼,走不得”十四个人都睡倒了。打这个起来,那个睡倒。大家都是人啊!这时,老都管和两个虞侯的影响也发军出来了。大家都说走不动了。老都管还说:“只顾把他们打,是何看待!”这时老都管的话倒体现出人性来。
00这许多因素凑成,杨志注定要丢失这批不义之财了。别说是智多星定下的计策,就是鲁智深来了也能得手。

因丢失生辰纲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是谁???

杨志

水浒传中杨志为什么丢了生辰纲

醉了懵了

相关内容
热门文章
  • 1、
  • 2、
  • 3、
  • 4、
  • 5、
  • 6、
推荐内容
  • 1、
  • 2、
  • 3、
  • 4、
  • 5、
  • 6、
  • 7、
  • 8、
  • 9、
  • 10、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