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有三部:夏代的叫连山,商代的叫归藏,周代的叫易。后来只有周代的易流传下来了,所以现在说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
根据《周礼·大卜篇》对于“三易”的涵义,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《易经》学术思想,约分为三个系统:(一)《连山易》。(二)《归藏易》。(三)《周易》。
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《连山易》,首先以艮卦开始,象征“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”。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,都以大地为主,万物皆生于地,终又归藏于地。
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,便以现在留传的《周易》为宝典,首先从乾、坤两卦开始,表示天地之间,以及“天人之际”的学问。
但东汉的大儒郑玄,认为夏代的易学是《连山》(故《连山易》又称《夏易》),殷代的易学是《归藏》(又称《殷易》)。当然,周代的易学便是《周易》了。
又另有一说: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“连山氏”,又名“列山氏”。所谓“连山”,便是“列山”的音别。黄帝的世系又名“归藏氏”。《连山易》相传为宓戏所作;《归藏易》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。
因此两说,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。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《连山易》,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《归藏易》,到了周代,经过文王的整理,才构成《周易》体系的易学,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,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。
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《易纬乾凿度》和《周礼·大卜篇》这两种文献资料,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。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《易纬乾凿度》等书,纯出汉末或魏、晋人的伪作,假托是上古的传承。这种观念,并非完全无理,也的确值得研究、考虑。
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,硬性舍弃《周礼·大卜篇》的观念而不采信,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《易纬乾凿度》之说,认为“简易、变易、不易”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,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《易》的根据。那是不顾考据,只取所谓“三易”原理的内义,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。
此外,关于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的三易之说,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,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。
(一)认为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这两个系统的易学,早已失传。
(二)认为汉、魏以后的象、数易学,便是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的遗留,颇为合理。而且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易学的精义,确已成为秦、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。如十二辟卦之说,便是以《归藏》的坤卦为主。卦气起中孚说,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。
开始四月就喜欢俊世了,但是他们分开了很久,所以俊世和度英在一起了,可是两个人都没有想过是否喜欢对方,直到四月再次出现,俊世平静的生活又起波澜……
至于东宇从小就喜欢四月,但是后来又喜欢了度英
最后就是俊世和四月在一起了,但是度英没有和东宇在一起,至于原因你看看就知道了,呵呵~可能已经知道了,不想跟你说结局,不然没意思了,呵呵~
自己打的哦~给分啦!^_^
夏代的《连山》、商代的《归藏》、周代的《周易》,并称为三易。东汉学者桓谭在《新论正经》中说:“《连山》八万言,《归藏》四千三百言(秦朝精简本)。《连山》藏于兰台,《归藏》藏于太卜。”《连山》与《归藏》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经或亡佚,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。有学者认为“三易”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。 郑玄在《易赞》中说:“《连山》者,象山之出云,连连不绝。《归藏》者,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。《周易》者,言易道周普,无所不备。” 贾公彦疏:“《连山易》,其卦以纯艮为首,艮为山,山上山下是名连山,云气出内(纳)于山,故名易为《连山》。《归藏易》以纯坤为首,坤为地,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,故名为《归藏》也。”
《周礼》讲:“太卜掌三《易》之法,一曰《连山》,二曰《归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。”这是古代专门为皇家占卜用的三本卜筮之书,此为《易》之“三易之分”。
数始于阳1阴4终于阳9阴6(乾9兑4离2震7巽8坎3艮1坤6)。艮1则连山,连山者出也,生之意。淳于俊曾言:“《连山》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。”杜子春曰:“《连山》,宓羲。”宓为姓,通伏,意即连山易与伏羲有关,《山海经》讲:“伏羲氏得河图,夏后因之曰《连山》。”
坤6则归藏,归藏退隐,亡入之象也,乃万物之所归。淳于俊讲:“《归藏》者,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。”《归藏》又名《坤乾》,刘敞曰:“坤者,万物所归,商以坤为首。”孔子《礼记·礼运》 讲“吾得坤乾焉。”贾公彦讲:“殷人因黄帝曰《归藏》。”所言皆指《归藏》。
乾坤生六子则八卦,乾阳坤阴,阴阳和合,生生不息,周而复始,故乾坤又名曰周易,而世人多认为因《周易》乃周朝易之故。《周易》作为群经之首,凝聚了伏羲、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圣人智慧的结晶,包括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个部分。“参天两地而倚数”,邵雍《皇极经世》讲,“参天者三三而九,两地者倍三而六”。天地易数二三为六,故易用六爻成卦,以数经天纬地。。。又河图示天地数合55,天数25地数30,1为太极谓之体,5则谓之用,舍之则用数共49,而49恰7乘7之积数,卦分6爻阳至7则变阴,阴至7则复阳,此亦物极必反循环之理,阴消阳息生生之论。。。
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皆为先天之易,而《周易》则为后天易,先天用78取其静守,后天用96取其动变,78为少,96为老,7为少阳,8为少阴,9为老阳,6为老阴,7为震坎艮三男,8为巽离兑三女,9为亁父,6为坤母。郑谔讲“《周易》以九、六为占,而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以七、八为占。《周易》占其变者,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占其不变者。”足以佐证。
《易纬。乾凿度》讲:“易一名而含三义,所谓易也,变易也,不易也。”郑玄讲:“《易》一名而含三义:易简,一也;变易,二也;不易,三也。”故此为《周易》之“三易之分”,虽此非彼,但本人认为,此论同样适用于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。
学易当也要先学易理 《易经的智慧》曾仕强讲座 建议看看先
中学生最好先去看天龙八部 然后慢慢感兴趣了再一点一点的读易 我感觉中学生学易实在有点困难